網誌

醫療

肩部的運動治療

肩膀的問題也是門診的一大宗,雖然超音波或核磁共振可以看到損壞的地方,再進行修復,但是為什麼造成這些損傷其實才是根本的問題。黃醫師不是說不需要修復哦!已經破壞的構造當然要先修復,但是修復後還要矯正造成問題的原因,才能避免復發啊!就像前天黃醫師去打了混打的第二劑莫德納被搞到覺得快死掉那樣,除了打針的地方痛,同側的手肘也發生一般叫做網球肘的現象,所以網球肘的疼痛不見得問題就出在手肘這邊啊!肩膀也一樣。

最近在YouTube上碰巧看到還不錯的肩膀問題自我檢測與自我運動修復影片,就分享給大家並稍微重點提示一下。

第一段影片是判斷問題是出在那裹,不過還是要提醒一下,有時候如果損傷已經造成,還是得先確定損傷是還不到需要修復的程度(包括增生療法、震波、PRP、甚至手術),再進行下面兩則運動訓練比較安全(至少不要做了運動訓練變愈嚴重了,才看醫師)。
這裡也要提醒一下,不是所有肩膀問題都是五十肩(冰凍肩),五十肩常是錯誤處理肩膀問題最後的表現。
影片當然不是檢測五十肩,因為真正的五十肩,你會不管什麼方向都痛又緊(另一個完全不能動的問題是鈣化性肌腱炎;不過如果痛到不能動,我想大家都知道該看醫師了吧😅)
這影片我們試著自我測試到底是肩夾擠症候群(impingement syndrome),還是肩峰鎖骨關節失能(Acromioclavicular dysfunction)。
1. Hawking’s test : 肩夾擠症候群
2. Painful arc sign:「正」側面抬45度到110度痛的話是肩夾擠症候群更高才痛的是肩峰鎖骨關節失能(不過更常見的是兩個都有)
3. Horizontal adduction test:肩峰鎖骨關節失能
4. Bad Cop test:壞警察測試,其實好警察也會做啦!就警察把壞人肩膀往後轉讓他沒法反抗那個動作;這個表示也是肩峰鎖骨關節失能。

這個影片是肩夾擠症候群的運動訓練,動作上就參考影片吧!黃醫師提醒一下影片裡也有提到,肩夾擠症候群最根本的問題是出在肩胛骨位置不對,其實很多問題是出在肩膀肌肉的使用習慣(肩胛骨和肩關節間肌肉協調不足)和胸椎太過前屈(這時候肩胛骨跟著一起前屈,肩膀就卡住了)。所以這些運動就是矯正這些問題的(當然肌肉訓練要時間,而胸椎如果已經固定死前屈,那就😷)

這段影片是矯正肩峰鎖骨關節失能的,基本上就是訓練肩胛骨不能太過離開胸腔(肩胛骨和胸腔間肌肉無力,導致動肩膀時肩胛骨太離開胸腔)。所以肌肉訓練還是需要時間,但是總比反覆一直痛好吧🤨

這些大家可以試試看囉!不過有的肩膀問題真的不是那麼好解決,經過上面說明,大家應該也能了解為什麼治療有時候得花上一段時間;不過更重要的還是要治療根本病因,其實很大一部份是要靠各位病友自己下定決心來訓練肌肉和調整姿勢啊!務必請給自己和治療師一點信心,一起努力吧💪

未分類

終於解封⋯

這兩個半月,真的是一個大考驗。從來沒碰過連續這麼長時間,沒有被跟病人聊天和安排檢查佔滿的;其實要恢復原來的生活,現在倒是有點不習慣了。

慢下來的步伐,給了更多思考的時間。黃醫師重新設計了活氧舒筋器,正交給模型廠生產新的微型化原型機,也和互貴興業討論了GMP生產的步驟,準備讓一般使用者,也有能配合醫師指示,自行操作的機會。

前幾天看完「良醫墨非」前三季。其實在醫學中心,也很難每天碰到這麼多罕見疾病的病人;但是不同情況,造成相同疾病得要用不同方式來處理,這個的確很常發生。就算在診所,偶爾才會碰到一個輾轉各院所,找不出診斷或療法的病人,碰到時,就算沒法親手治療,但是能轉送病人到有機會治好的地方,也是平常的日子裡偶有的安慰。當然也沒法每位病人都顧到完全,但還是盡己所能了。不過也的確有些病人,沒法聽進去醫師的建議,而一直在尋找宣稱能治好自己的醫師;也有一些醫師試了不完全合文獻實證的療法,或有效,或無效;其實就像最近討論很多的疫苗該不該打,該怎麼打,總是要有一個有效的,同儕認可的學術統計結果,來決定是不是可以繼續這樣做下去。很可惜,這實證是不容易做的;譬如最近就有些病人因為之前就診時,醫師給的診斷被疫苗預約系統概括包含進去,而產生有人該打卻不能打,不合資格的人反而能打⋯要怎樣讓新療法能容易地科學化統計,這是一個重要工作。

在影集裡,我們看到的不是醫師多厲害不厲害,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像主角墨非是自閉症,適切地與人溝通是很困難的,但是他在醫學專業上,非常有洞見。但是其他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主任、院長呢?都是各有各的強處與限制啊!但是組成一個團隊,就能克服各種不可能;團隊間的交流,互相為善,也對團隊裡的成員,能有成長的空間。這才是學習性的組織、會進步的組織。而目前的醫院診所組織,能帶給成員這樣的成長環境、成長空間嗎?是不是有一個系統,能讓願意成長的成員,能在不一定有願意幫助其他人成長的領導者的環境下,也能互相幫助成長呢?

其實在農產品的溯源管理中,我們在超市蔬菜包裝上用手機掃一下QR code,就能知道這蔬菜是怎麼來的,用了什麼農藥,什麼時候停藥採收。或許大家聽過比特幣,但是同樣的技術拿來用在溯源,就能讓我們安心的吃菜。如果醫療行為能都容易且正確地一一記錄在竄改是幾乎不可能的區塊鍊上,又有好的工具程式能分析這麼大量資訊裡相仿的歷程和因果關係,這應該是該醫學更容易進步的一個方式。可惜,就像一位高中同學的新創,由硬體的晶片區塊鍊紀錄來分析譬如製程,以利能加以改進,這是有利的地方;但是所紀錄的,又是法律或合約上能拿來佐證違法違約的證據,所以這又是不利的地方。同樣地,一個能佐證所有醫療行為的系統,又是醫療系統不能接受的。這世界好像總是充滿矛盾啊!

也或許真正的答案沒有這麼複雜吧!再繼續尋找,應該就在那兒!一步一步往前走吧!黃醫師相信在完善活氧舒筋器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找到答案!

醫療

髖關節周邊軟組織鬆動術

其實很多腰部和膝部,甚至踝部、肩頸部的問題,病人測試起來,髖關節多少都有點問題。當然就礒谷療法和解剖學觀點,完全對稱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我們都多少會有些習慣性的動作和姿勢,像右撇子左撇子,跨腳時那隻腳習慣在上面,這就是明顯的例子。再來就是工作場所的配置,像龍群系列診所都是病人坐在醫師的右手邊,電腦螢幕擺在左邊,所以黃醫師教人下肢運動伸展時,都用右腳伸展;有時候想平衡一下,用左腳示範,都覺得左腳怎麼都很不聽使喚😅

礒谷L型
礒谷R型

髖關節也是比較不方便檢查的部份,軟組織評估,徒手接觸是很重要的;可是在診間又有外面病人一直抱怨裡面看太久的壓力,而且如果病人褲子是比較厚或會限制活動的,檢查起來真的比較麻煩。而且黃醫師自己髖關節也不怎樣,示範起動作就又更沒空間了(除非診間旁邊放個瑜珈鏡室⋯這主意好像不錯)。

最近YouTube冒出來John Gibbons這位muscle energy techniques大師的影片,發現他的影片還真是不藏私啊!黃醫師之前就拜讀了他的兩本書: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Pelvis and the Sacroiliac Joint: A Practical GuideThe Vital Shoulder Complex: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在想John Gibbons的影片,雖然是給治療師看的,病人除非一些配合的抵抗力動作,是要在放鬆狀態;但是病人主動擺位,還是多少能伸展到需要伸展的姿勢,像之前黃醫師的右側坐骨神經悶痛,也是擺位後用腹式呼吸,小範圍鬆動腰椎,然後改善的(雖然這兩天又有點不太對😅);所以還是分享一下。


梨狀肌


脛髂束

未分類

礒谷療法

上星期有病人跟我提到腰痛到半夜想辦法一直換姿勢,想調出個不痛的角度出來。結果黃醫師五天前開始的腰痛,大前天打了活氧舒筋,腰不痛了,但是前天開始變成右邊坐骨神經痛更明顯了出來,原先長期的右大腿前側麻也變得更更令人著意了。

坐骨神經痛比腰痛還麻煩,腰痛還直接活氧舒筋就好了,坐骨神經痛還真不知道要治療哪邊,因為明明知道是從腰椎引發的,但是痛感的位子會從右側臀部悶悶地向下延伸。腎部活氧舒筋會局部改善,但是那個悶痛,沒法就這樣完全消除。病人說找不到會舒緩姿勢,昨天半夜是真的讓我完全感同身受🤨尤其昨天又有一個重要會議,沒有好精神又不行;只好想盡辦法來處理。

黃醫師的腰痛有一個特點,開始不舒服的時候,會覺得右邊髖部好像提高後旋,走路時不太能使力。而右側坐骨神經痛發作後,會變得根本不敢用力踩下去,甚至會有點無力感。這個就讓我回想到之前學過的礒谷療法。

礒谷療法是日本礒谷公良研究出來的骨盆調整法,大家都以「綁腳健康法」為最眾所周知。今天查一下,原來已經是2011年黃醫師跟來台的礒谷圭秀宗師學習的了。在這之前,是從台灣出版了不少礒谷書籍的正義出版社那邊開始接觸到。其實黃醫師最早接觸到這類徒手技法是從美國凱羅(chiropractic)系統的Gonstead method開始的,但是這類技法就是沒法自療,所以接觸到有自療部份的礒谷療法,就很有興趣。不過我個人是受不了綁腳睡覺就是了。

在台灣,林克彥教授也是我的礒谷師父之一,下面這段他的簡介影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昨晚我就想到礒谷療法有一種急救姿勢,L型救急法、R型救急法。所以我就先用正坐的姿勢來調整了一下,發現是L型比較能緩解(其實真正用法是有不同內科症狀時,用不同的L或R型,而不是看骨盆傾斜方向來選),但是又不可能正坐一個晚上啊!所以黃醫師就先用活氧舒筋把右臀的痛點大致放鬆消除後,變化一下L型救急法,把左髖凹彎向前壓在腹下,右腳伸直內轉(等於骨盆右前旋,右膝向後),然後身體向前趴下,腹部放鬆,緩慢呼吸。

就這個姿趴到小睡一下,奇蹟發生了,坐骨的那䅜悶痛消失,雖然左膝有點酸痛,不過伸展一下就好了。接著睡到早上起床,順利進行了會議😃

希望之後能再整理出來,先用活氧舒筋來放鬆筋膜,然後再用姿勢調整把不正確位置造成問題的關節歸位,這樣或許能不用藥,解決很多問題呢!

未分類

善纖達第一支(3mL, 18mg)打完了

昨晚打完第一支善纖達最後一劑,這第四星期重量沒有再下降,總體來說,頭一個月大概減了3.7%的體重。

不過我的擔心在超低熱量減重法(VLCD, <1000卡/每日),善纖達看樣子,如果按建議,每星期每天劑量由0.6 -> 1.2 -> 1.8 -> 2.4 -> 3.0 mg/天,應該第五星期(就是今天)要加到最大建議劑量。上上星期我曾經打了一次1.2mg,其實反應還蠻強的;可能按建議用法,是可以達成VLCD,大幅達到減重目標。但是一來我都外食,而且年底了聚餐多;再加上之前以代餐進行過VLCD的經驗,這個可是必需搭配特殊營養飲食的,只打善纖達,大幅減低進食,卻沒有搭配足夠必需營養素,個人是很擔心身體出問題的。

其實COVID-19之前一年,黃醫師以低碳飲食(沒到生酮的標準),也減了10%的體重。畢竟,人體新陳代謝,還是需要基本營養素的,不然不是造成營養不良,就是代謝減低,減重效果愈來愈差。而且,說實話,心情不美麗的時候,我們也不是只為了減重而活著,是為了活得好而減重;心情不好,怎麼會活得好?

在我自己的體驗,善纖達最大的價值,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其實以前我是餓了就吃;不餓的話,用餐時間到了,一樣要吃;而且要快快吃、大口吃、吃東西的時候還是看電視、看手機。但是打善纖達後,吃太快,會吃完過一陣子肚子撐到不舒服;看電視、看手機時分心,變成吃太多,也會脹到不舒服。上星期其實有點肚子空到有點胃食道逆流的感覺;之前很難想像吃少了或吃太多,都會有人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但是現在能有點體會了。

除非找到合適的特殊配方飲食(不要聽人宣稱是減重用飲食就相信,黃醫師之前是用大藥廠的產品),不然我還是暫時先維持目前狀況,觀察反應看看吧!

未分類

Saxenda善纖達第三周

本來只打算寫一行的⋯

「劑量加到1.2mg,不多說」

不過睡一覺起來,驚奇地發現體重竟然減輕了一些⋯這陣子想吃就吃,而且這星期還覺得吃得特別多(年末聚餐多呀🤗),整個禮拜肚子都撐撐的,終於昨晚覺得應該要做一個好病人,遵從藥品仿單指示;不過睡一覺起來就後悔了。

早上起來肚子感覺好脹啊!本來打算吃蛋餅豆漿,怕更撐,就還是買杯拿鐵準備整個早上慢慢喝掉好了。而且蠻有噁心感的,其實不是很舒服⋯或許還是再降回一天0.6mg好了🤔

再看看今天情況囉!這隻針劑抑制食慾的反應強得有點超過我的預期⋯

未分類

Saxenda第二週⋯

結束第二週的使用。

後來決定維持0.6mg的劑量,大概星期二三前後食慾大振,好像沒什麼效了,但是星期五中餐吃太多之後,又開始頭痛和腹脹,蠻不舒服的,本來晚餐打算不吃了,結果還是稍微吃了一點(晚上還要上班😅),星期六也是肚子感覺蠻脹的,但是我還是吃了平常份量的食物⋯然後一路脹到星期天早上的現在。

基本上,看來善纖達食慾抑制的效果,在維持最低劑量下,應該還是有的。但是善纖達當然不是能增加代謝的藥物,不會讓我們維持一樣的食量下,還能減重。

其實自我檢討了一下,明明吃東西會有身體不適,為什麼我還是能硬吞食物下去呢?這是個問題啊!其實最近看診時間增加,尤其是跑桃園開始幫病友做活氧舒筋,雖然很有成就感,像上星期兩個月肩膀沒法摸到對肩的阿姨,舒筋一次,這星期就回來說,她已經放棄的腰痛,也來舒筋看看吧!還有一位肩膀五個月前脫臼兩次,做過核磁共振,我超音波也再確認關節積水,手臂活動到一個限度就痛的女士,也是這星期舒筋一次就能增加活動度了;但是像上星期三林口車禍,我多花了50分鐘車程才開到桃園,這個心理壓力還是蠻大啊😔。

我自覺是壓力大就會想用『吃』來補償的心理狀態,所以之前也有嘗試過一些抗憂鬱劑。不過單用時,效果似乎不大。在想是不是善纖達可以併用抗憂鬱劑來減少心因性的食物過量攝取?但是單用善纖達就有些進食不適的情形了(這不就這些食慾抑制劑的作用嘛😂),再加上抗憂鬱劑不知道會怎樣🤨。

所以還是多點自覺吧!去年(啊!已經算前年了⋯)的低碳飲食其實也減到近20年來的低水位體重,為什麼現在不能呢?努力💪!告訴自己,測試夠了!已經知道善纖達的大概反應,如果之後有病人需要減重來改善骨科問題,應該可以有些建議可給;接下來就是為了自己的健康奮鬥吧!💪

未分類

減肥針Saxenda善纖達一周體驗

自小學被同學叫胖子(那時候不知道這算霸凌,算嗎?其實是事實😅)以來,黃醫師除了小六昇國中身高長比較快那兩年以外,好像都在減肥或號稱減肥中(不過大部份時間是放棄)。從小四還是小五就聽過阿金療法(只吃肉、不吃碳水化合物和油脂類;雖然水煮肉沒那麼好吃,但真心覺得這種減重法還蠻不錯的—當然後來證明這不是個好方法)。大學時倒是讀到一個觀念,要增加基礎新陳代謝,最好的方法是增加肌肉量,尤其是大腿部的肌肉;那時候家裡擺了一台股四頭肌及大腿後側肌的訓練器,也騎腳踏車上學和跑操場;那陣子也有好些,可惜離開總區到醫學院就功課忙到沒法繼續(藉口!),所以⋯
最嚴重的是剛在亞東醫院昇主治醫師那幾年,骨科手術因為相對於其他外科手術沒那麼緊急,所以常被手術室安排在順位比較後面;以致於常常得在手術室休息室候命,隨時上場;那亞東手術房休息室呢,剛好在用膳房旁邊,而且便當山一直都在,所以為了手術中血糖別太低,能吃的時候就吃,開完刀餓了,便當山還在,慰勞自己一下,再吃一個。這下子就一路嚴重到現在了。那時候還有去下一屆學弟開的楊氏診所用藥減肥,不過後來有陣子全身起疹子,去了一趟美國Cleveland學習才好,現在想起來,應該可能是減重時脂肪細胞裡儲藏的毒素釋放出來的反應吧?
後來離開亞東,到診所系統服務,去學了針灸,也覺得中醫很有趣。不過半吊子自己試的中藥,都沒有很大反應。

五年前在韓國走太多路,腎功能短暫失常,其實那一年出國前,體重也是直線上昇;那段失常的三個月,覺得自己快完蛋了,所以用力減重,大概有兩個月只吃代餐,跟家人聚餐時都不吃蛋白質的食物;體重的確大幅下降了,腎功能也恢復,不過年底診所體檢,意外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這下才解釋了這一年體重突然飆升的原因。
不過也因為這段不敢吃藥的時間,發現了目前的「活氧舒筋」法,這個放鬆筋膜的方法,在一個月間,配合其他復健治療,把原先治療常需要在足跟打類固醇的一位足底筋膜炎病人治癒,超音波也完全恢復正常,也算是一個奇妙的人生歷程就是了。

足底筋膜炎療程中的超音波變化

前不久聽說到繼兩三年前上市的Belviq 口服食慾抑制藥後,開始有減重針劑可用,就請診所幫忙打聽。從上星期開始試打。

Saxenda善纖達

這支藥對怕被打針的黃醫師而言,心裡有些抗拒。其實它是像糖尿病用的胰島素筆那樣,用蠻細的皮下針注射,所以其實真的打起來是還好。

三支裝
每支18mg/3mL

打完針會跟吃Belviq一樣,吃得跟之前一樣多的食物時,會頭痛、稍微噁心,所以不太敢吃多。不過我個人的反應,就算沒吃東西,也會有頭痛的情形,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最近天氣突然變冷,或許有些感冒症狀?還好最近學習法國系統的人體三維卦時,又接觸到「頻率療法」這件事,從以前學過的音叉頻率,重新想到RIFE頻率療法,訂了最近才風行的spooky2 。 Spooky2的機器和前陣子買的訊號產生器外型幾乎一樣,本來想說直接用軟體就行,結果當然軟體是綁硬體的😔。Spooky2系統的好處是社群資源龐大,頻率資料庫很大,不像以前買那台瑞士的,功能陽春又貴⋯而且資料庫也有抑制食慾的頻率集(不過第一星期減的兩公斤,第二星期就回來了)。不過重點是,打Saxenda的頭痛,不知道是不是安慰劑效果,用RIFE資料庫裡的頭痛頻率組,還蠻有效能止頭痛的。『不過更重點的是,RIFE和其他頻率治療技術的醫療實證都是不足的,除了目前常用的低頻電療TENS 、干擾波interferential current、PEMF –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 美國FDA通過未癒合骨折和憂鬱症治療用、體外震波extracorporal shockwave therapy ESWT這些有關的以外;所以黃醫師也只會自己試驗,不會拿來用在病人身上;不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而且一次RIFE療程很久,黃醫師自己在用,就沒法再幫其他病友了;倒是自己買機器的病友,可以討論討論』。

Spooky2 XM RIFE訊號產生器
還有一台GX機,可以掃瞄個人身體或組織液(尿液、血液等等)的共振頻率再回輸做試驗性治療的。不過既然RIFE實驗說病毒細菌會被特定頻率破壞,那是不是也可能有特定頻率對人體細胞有害的呢?所以Spooky2可以掃描共振頻率,但是強調回傳身體是「試驗性治療」或許不該在不清楚的情況下用或用太多。黃醫師是連續掃瞄了兩次,兩次掃瞄出的共振頻率大概有一半是接近的;在想是不是該掃三次,取接近的數據用平均值Wooble(在一範圍內上下變動頻率)來做,而且查一下有沒有不良紀錄。
還是有些禁忌症的
公開的效果太概10%體重減輕,不過停藥後也能維持一段時間
看在對一些代謝症候群都有助益,還是來試試了
廠商的贈品⋯不要的話可不可以算便宜點啊🤣
有皮尺、計步器、針頭儲藏盒
劑量要從第一周的0.6mg/天,加到第五周的足劑量3mg/天
3mg就0.5mL了,打起來會不會很痛啊?
中斷的話要從0.6mg重新打起,應該是不良反應的關係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一直不打到3mg的話會怎樣?

其實打到第五天,就比較沒有「吃不下」這個感覺了,我是上星期六晚上頭一次打,昨天星期四用完餐就不太有明顯頭痛,當然是有比平常吃的量少些就是。現在的問題是,到底該不該加量啊?要提早加,還是繼續打0.6mg/天就好。畢竟第五天不良反應就比較緩和了,如果一星期加一次量,如果只是為了不良反應,那每個人的不良反應程度不一樣,說明書上也有說不良反應明顯的話,可以多打一星期再加量,那如果不良反應不太明顯,是不是可以提早加量呢?又或者食慾抑制反應還好,就一直維持能有抑制反應的最低劑量就好?這個我覺得該再問一下藥廠那邊。不過如果是對病人,我當然得按照說明書上面的指示嘍😅

之前吃Belviq的經驗,大概頭三個月比較有食慾抑制的效果(我是沒意志力的人,有意志力的人應該可以更久吧?)Saxenda 的好處是在第一週的0.6mg/天就會有效果,Belviq效果和緩下來,就沒有再加劑量的空間了。不過相對講,如果Saxenda加量到3mg了,食慾抑制的效果會有多久呢?這個還要再考慮,畢竟這藥又要每天打針,而且價格真的比Belviq貴不少。

對了,才六天,效果看來體重減得不明顯(也說一年平均10%而己),不過腰帶有多拉短一點就是了😁

不過,對怎麼都找不到減肥方法持續有效的人來說,這又是一個希望!

未分類

活氧的秘密

昨天逛書店,看到幾本有趣的新書。其中這本「優氧新醫學」,剛好跟最近黃醫師的研究課題有關,特別來聊聊。

這是黃醫師這個月開始在桃園黃晉文診所使用的「活氧舒筋」設備

一般徒手舒筋都要由有經驗的師傅,找到筋膜沾黏、纖維化的部位,有手法推開。這個就有一個問題點,因為在急性發炎時,如果施力不當,其實整個部位發炎起來,不只是疼痛加劇,更可能擔誤整個恢復過程;最糟的情況是沾黏的範圍反而擴大,造成後續治療上的困難。

但是,不可諱言,有的狀況在師傅合適時間點和合適操作下,的確能讓病人在合理時間內恢復到正常情況;反而西醫40年來的治療原則(RICE,休息固定、冰敷、加壓、抬高),做到太極致的時候,會讓組織修復的第一個動作:發炎反應,過度抑制,影響修復;而且固定時間太長,反而會造成組織沾黏,產生後續復健上的困難。

另外,再提到文章開始提到那本書,「優氧新醫學」,作者其實並非醫療體系背景,但是在生技產業中有長時間的經驗。他提出缺氧(供氧減少、需求增加)會導致三個致病因子:
1. 毒素增加(不完全氧化產生乳酸、自由基,並誘發發炎或過敏)
2. 耗能增加(從糖解反應來的能量不夠,所以需要增高血脂、血糖)
3. 能量下降(無氧代謝的產能效率較低)
還有也提出因以上三個致病因子導致三種體質:
1. 毒素增加—>熱性體質
2. 耗能增加—>溼性體質
3. 能量下降—>寒性體質
總共五種情況
1. 供氧減少 —> 以供氧治療對治
2. 需求增加 —> 以耗損治療對治
3. 熱性體質(毒素增加) —> 以免疫代謝治療對治
4. 溼性體質(耗能增加) —> 以微循環治療對治
5. 寒性體質(能量下降) —> 以機能復甦治療對治

而骨科問題大宗的肌腱、韌帶、關節、軟骨,就是人體內循環最慢到達的組織。也是相對最缺氧的部位。在組織受損後,發炎的情況會增加血流,但是過於腫脹時,反而又會影響血液循環。這時,雖然缺氧時會有間質幹細胞被誘導產生,但是缺氧時的其他機制,反而又會造成組織的破壞和進一步發炎。所以在適當時機將氧氣導入過度發炎的組織,是可以使發炎控制在一個適當程度的。

缺氧狀態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滑液囊中,造成發炎及組織破壞的機制

近幾年,台灣很風行以高濃度葡萄糖液或維生素B12局部注射的增生療法;其目的在讓受損的組織,重新發炎起來,以促進組織再生。在很多情況下,的確對很多過去對一味消炎、物理治療的傳統治療反應不佳的病人,有些成效。譬如黃醫師就以增生療法,成功治療頑固性網球肘、旋轉肌部份斷裂的病人。但是也有病人對增生療法藥劑反應過強,產生過度的疼痛,而放棄治療的。但是我們很難事先評估每位病人的適當劑量,而且因為需要反覆注射,這種侵入式治療本身就是一種傷害(像小針刀其實就是運用了傷害的特性,來引起發炎而達成增生的目的)。

其實,黃醫師是很怕被打針的。所以雖然增生療法在某些情況下的確有其優點,但是因為這個療程幾乎沒法一次就治療完成,所以黃醫師自己是盡量不會去被這樣治療的。所以,黃醫師應該會選擇另一個非侵入性的方式:體外震波(ESWT, extracorporal shockwave therapy),體外震波在骨科,原先是用於鈣化性肌腱炎的(像腎結石用震波震碎,同樣的想法),但是在長時間的實踐中,被發現一些非鈣化的肌腱炎也有效,原理是在由震波產生組織中局部的許多微小空洞,造成組織發炎,而引起增生反應。不過同樣的,最早用的高能聚焦型震波,有時破壞太大,病人痛苦不堪;近來運用較廣的小能量、多次、散焦型震波,有時候破壞又太小,增生的反應不足。所以常常有病人,接受了震波治療,不是需要一再增加治療次數,或是最後還是用類固醇注射取得暫時的緩解。而且震波治療時,因為是直接刺激受傷處,其實還是會痛的。

那是不是有種方式,能不產生疼痛、又能產生局部組織微小破壞、又能放鬆筋膜產生舒緩效果呢?

黃醫師是正式學過針灸的。中醫還有拔罐、刮痧這兩種舒緩筋膜的方式,而刮痧在西方,又被發展成一套IASTM的放鬆筋膜技術(算是被重新發明吧,就像台灣的素雞肉技術,跑到西方變成類似Future Meat這樣股票狂飆的東西)。而拔罐是運用負氣壓,把筋膜連著皮膚,吸起來到罐裡,同時延展筋膜,達到鬆筋的目的。這當然要注意拔罐的部位,不能是皮膚很薄的部位,或用在皮膚比較脆弱的人(譬如老人家)。

現在黃醫師在桃園黃晉文診所用的這台「活氧舒筋」設備,可以想像成「正壓拔罐」,不僅在關節及皮膚較薄部位是可以使用的,同時又有增加組織局部氧氣的功能。它目前不算是個醫療器材,畢竟它只有舒筋的功能;但是經由氣體設備GMP廠生產,活氧舒筋設備不會對皮膚造成傷害、不造成疼痛,而且在氣體按摩體表的時候,也會對筋膜產生小範圍的震動,以數十億氣體分子溫和刺激,來達到增生的效果。而且也不是使用藥物,沒有藥物的毒副作用。當然之前只有在親朋好友間使用,現在已經累積足夠使用經驗,可以為受苦的大家,進行其他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徒手治療、增生療法的同時,幫助活氧鬆筋,加強其他治療的效果(就像在徒手治療前一定要先鬆筋,才能避免肌肉繃緊,影響小關節復位那樣;雖然本身不算治療,但是卻是其他治療前,增加療效的關鍵步驟)。

當然也不是每位朋友都合適做活氧舒筋的,目前這還是得經過醫師評估。不過,或許這個沒傷害的舒筋新方法,也有機會為一些長期困擾的問題,帶來一線曙光!

醫療

忙啊!沒空練核心

看完這一集,就想到上次某位病人,在我建議他訓練核心肌群之後,不屑的講:醫師,你這麼胖,也跟我講運動哦!
其實我承認,我運動真的不夠,但是我會自己進行一些調整式的運動。
核心肌群被誤認是腹肌、瘦腰,片裡頭有講了,是身體形象產業的行銷訴求。真正的核心是脊椎周邊這一整圈、骨盆、大腿的肌肉群。
有很多人手肘、肩膀痛,是施力時沒用到核心,上肢在全身不穩定的情況下施力的結果。
也有很多人頸部、上背部疼痛,我看到是上半身都弓在身體前面,要他們挺腰時,才說會腰酸無力的。
其實我兩年前腰部曾經痛到做腰椎牽引兩周才好,後來除了用自己研究中的活氧舒筋法緩解以外,我又間斷性地練習少時練過的呼吸法、加上看診時,教病人伸展順便自己伸展,這樣才撐過來,沒有用到任何一次消炎藥的。
不過最近疫情期間,恢復正常澱粉攝取,體重增加後,感覺體力又有趨不足的現象。加上最近有老病人提到,以前諸多問題,運動之後才逐漸改善;熟人醫師開了運動醫療中心;自己也買了一些書來看。覺得自己的確需要再加強,一個病人,該怎麼運動,改善自己健康?
誠然,運動、復健,是需要時間的。我也跟很多病人一樣,「工作忙死了,沒時間啊!」
但是如果知道我們現在用的方便方法:吞藥解決,繼續原來生活方式,最後代價是什麼,或許就比較多人會願意先付出一點時間,來改變原先的生活方式了。
不過,我還是要藉口一下:「我真的很忙啊!」🤣
真的嗎?
忙,就做有效率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