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腰部和膝部,甚至踝部、肩頸部的問題,病人測試起來,髖關節多少都有點問題。當然就礒谷療法和解剖學觀點,完全對稱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我們都多少會有些習慣性的動作和姿勢,像右撇子左撇子,跨腳時那隻腳習慣在上面,這就是明顯的例子。再來就是工作場所的配置,像龍群系列診所都是病人坐在醫師的右手邊,電腦螢幕擺在左邊,所以黃醫師教人下肢運動伸展時,都用右腳伸展;有時候想平衡一下,用左腳示範,都覺得左腳怎麼都很不聽使喚😅


髖關節也是比較不方便檢查的部份,軟組織評估,徒手接觸是很重要的;可是在診間又有外面病人一直抱怨裡面看太久的壓力,而且如果病人褲子是比較厚或會限制活動的,檢查起來真的比較麻煩。而且黃醫師自己髖關節也不怎樣,示範起動作就又更沒空間了(除非診間旁邊放個瑜珈鏡室⋯這主意好像不錯)。
最近YouTube冒出來John Gibbons這位muscle energy techniques大師的影片,發現他的影片還真是不藏私啊!黃醫師之前就拜讀了他的兩本書: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Pelvis and the Sacroiliac Joint: A Practical Guide、The Vital Shoulder Complex: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在想John Gibbons的影片,雖然是給治療師看的,病人除非一些配合的抵抗力動作,是要在放鬆狀態;但是病人主動擺位,還是多少能伸展到需要伸展的姿勢,像之前黃醫師的右側坐骨神經悶痛,也是擺位後用腹式呼吸,小範圍鬆動腰椎,然後改善的(雖然這兩天又有點不太對😅);所以還是分享一下。
梨狀肌
脛髂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