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終於解封⋯

這兩個半月,真的是一個大考驗。從來沒碰過連續這麼長時間,沒有被跟病人聊天和安排檢查佔滿的;其實要恢復原來的生活,現在倒是有點不習慣了。

慢下來的步伐,給了更多思考的時間。黃醫師重新設計了活氧舒筋器,正交給模型廠生產新的微型化原型機,也和互貴興業討論了GMP生產的步驟,準備讓一般使用者,也有能配合醫師指示,自行操作的機會。

前幾天看完「良醫墨非」前三季。其實在醫學中心,也很難每天碰到這麼多罕見疾病的病人;但是不同情況,造成相同疾病得要用不同方式來處理,這個的確很常發生。就算在診所,偶爾才會碰到一個輾轉各院所,找不出診斷或療法的病人,碰到時,就算沒法親手治療,但是能轉送病人到有機會治好的地方,也是平常的日子裡偶有的安慰。當然也沒法每位病人都顧到完全,但還是盡己所能了。不過也的確有些病人,沒法聽進去醫師的建議,而一直在尋找宣稱能治好自己的醫師;也有一些醫師試了不完全合文獻實證的療法,或有效,或無效;其實就像最近討論很多的疫苗該不該打,該怎麼打,總是要有一個有效的,同儕認可的學術統計結果,來決定是不是可以繼續這樣做下去。很可惜,這實證是不容易做的;譬如最近就有些病人因為之前就診時,醫師給的診斷被疫苗預約系統概括包含進去,而產生有人該打卻不能打,不合資格的人反而能打⋯要怎樣讓新療法能容易地科學化統計,這是一個重要工作。

在影集裡,我們看到的不是醫師多厲害不厲害,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像主角墨非是自閉症,適切地與人溝通是很困難的,但是他在醫學專業上,非常有洞見。但是其他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主任、院長呢?都是各有各的強處與限制啊!但是組成一個團隊,就能克服各種不可能;團隊間的交流,互相為善,也對團隊裡的成員,能有成長的空間。這才是學習性的組織、會進步的組織。而目前的醫院診所組織,能帶給成員這樣的成長環境、成長空間嗎?是不是有一個系統,能讓願意成長的成員,能在不一定有願意幫助其他人成長的領導者的環境下,也能互相幫助成長呢?

其實在農產品的溯源管理中,我們在超市蔬菜包裝上用手機掃一下QR code,就能知道這蔬菜是怎麼來的,用了什麼農藥,什麼時候停藥採收。或許大家聽過比特幣,但是同樣的技術拿來用在溯源,就能讓我們安心的吃菜。如果醫療行為能都容易且正確地一一記錄在竄改是幾乎不可能的區塊鍊上,又有好的工具程式能分析這麼大量資訊裡相仿的歷程和因果關係,這應該是該醫學更容易進步的一個方式。可惜,就像一位高中同學的新創,由硬體的晶片區塊鍊紀錄來分析譬如製程,以利能加以改進,這是有利的地方;但是所紀錄的,又是法律或合約上能拿來佐證違法違約的證據,所以這又是不利的地方。同樣地,一個能佐證所有醫療行為的系統,又是醫療系統不能接受的。這世界好像總是充滿矛盾啊!

也或許真正的答案沒有這麼複雜吧!再繼續尋找,應該就在那兒!一步一步往前走吧!黃醫師相信在完善活氧舒筋器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找到答案!